類風濕因子(RF)干擾物質
- 型 號:
- 參考價:0~0
類風濕因子(RF)干擾物質類風濕因子(rheumatoid factor, RF)是以變性IgG的Fc片段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。類風濕關節(jié)炎相關自身抗體之一。可分為IgA-RF、IgG-RF、IgM-RF和IgE-RF。其中IgA-RF和lgM-RF易檢測,lgG-RF難檢測,約有50%的IgG-RF被漏檢,是“隱匿性類風濕因子“的原因之一。
所有產品僅供科研使用,不能用于食用和醫(yī)療等
產品名稱:類風濕因子(RF)干擾物質
規(guī)格:0.5ml/支
參考值:≥500IU/ml
類風濕因子理化性質和生物學特征
RF檢測由 Erik waaler在1940年shou次報道,1948年Rose再次描述,因此又叫“ Waaler Rose test"。常見的RF有l(wèi)gE型、lgA型、lgG型和lgM型,RF可以是五種免疫球蛋白中的任何一種類型,其中IgM型常見,而且具有高凝集、易于沉淀的特點,故臨床上主要測定IgM-RF。IgG-RF和 IgA-RF也相對較常見,但用凝集法往往檢測不出,需采用酶聯(lián)免疫吸附試驗和放射性免疫試驗。類風濕關節(jié)炎中IgG特征性的Fc片段多糖終點末端半乳糖殘基缺失,血清中和滑膜液中均可見到。Fc片段糖基化在許多生物功能中都需要,但卻不會影響Fc片段與IgM-RF的結合。RF可增強lgG與其存在于免疫復合物中抗原的親合力,或通過直接將IgG結合在一起介導免疫復合物的形成。兩種情況都可以順序激活補體,誘導趨化因子如C5a釋放,然后通過C5a受體共同作用吸引炎癥細胞進入炎癥組織。
RF的產生原因可能是由于病毒、支原體等持續(xù)感染刺激機體產生了抗體IgG,當抗原與抗體形成復合物,使自身的IgG變性,變性的lgG又成為新的抗原,促使機體再產生抗IgG的抗體(即抗抗體),這種抗變性IgG的抗體即為類風濕因子。RF可見于多種系統(tǒng)性自身免疫病和感染性疾病,也可在健康人群中檢測到。常見于類風濕關節(jié)炎,干燥綜合征及混合性冷沉淀球蛋白血癥。在類風濕關節(jié)炎患者中60%~80%可以檢測到RF,在干燥綜合征和混合性冷沉淀球蛋白血癥中也有70%左右的陽性率。有5%正常人,尤其老年人RF可陽性,且隨年齡的增長,陽性率可增高,年齡超過75歲的老年RF假陽性率可達2%~25%。正常人產生的RF與類風濕關節(jié)炎產生的RF具有不同的細胞基礎和致病性,CD5+B細胞是自然發(fā)生RF的細胞基礎,外周血、淋巴結以及扁桃體淋巴濾泡是合成自然發(fā)生RF的主要部位,可調節(jié)免疫反應、激活補體及清除免疫復合物等。
類風濕因子(RF)干擾物質